浙江财经学院“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实需要,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一五”规划和《浙江财经学院“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浙财院〔2006〕215号)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学校从1996年就开始进行了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工作。2003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3〕130号)的文件精神,学校适时将校级一类课程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校级一类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学校课程建设。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学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1年,我校《财政学》与《会计学》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别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已有省级精品课程四批共11门,校级精品课程三批共21门,校级一类课程五批共60门,一大批重要课程列入了二级学院(部)一类课程建设计划,相应的建设工作均已启动。并且,学校搭建了“网络课堂”教学平台,一些课程根据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程网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
课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师资、大纲、教材、实验等教学基础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步伐,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仍需提高,特别是一般课程的建设还需加强;在课程建设管理体制上,还要进一步强化二级管理制度;在课程建设内容上,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加强领导,合理规划,重点扶持,全面推进。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建设目标
    根据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把学校建成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性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中确定的42个左右的专业规模,并且全面提升各专业的教学水平、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的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基础扎实、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涵。在“十五”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争取省部级有关课程教研或教改立项8~10项,要新建校级一类课程12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60门左右,争取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以上,使省级精品课程总量达25门左右,争取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十一五”末达到60~80门高标准“双语”教学课程。同时,积极推进二级学院(部)一类课程的建设,使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全部纳入立项建设行列,以此带动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建设的重点和内容
    按照“梯度推进,分类建设、分级管理”的课程建设管理原则,“十一五”期间,必须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抓好省部级有关课程教研和教改项目,建设好精品课程、一类课程和重点实验课程,以此带动学校一般课程的全面建设。在课程建设内容上,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课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精品课程和一类课程的建设,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要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制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规划和措施。对于课程体系,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要以学科为纽带,按课程群培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精品课程和校级一类课程,必须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负责人,至少要有3名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合理,要形成学术梯队,精品课程负责人要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对于青年教师,要结合“助教导师制”的深入开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申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精品课程和一类课程,正确处理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七个要素,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使学生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外语能力、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新的提高。
    各专业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有“平台加模块”的基础上,按“少而精”的原则确定教学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以适度为原则设置非主干课程,鼓励相关相近专业课程互选,增强专业之间通融性,按照整体优化原则,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规范。
    3、注重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反映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新成果,明确对学生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要求。在大纲中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纲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课时分配等。
    注重教材的选用。要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教材、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以及国外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应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内容新颖的、高质量的新教材;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和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改进课程考核方法。课程的考核方法与课程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与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性质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考核方法,提倡考核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适合建立试卷库的课程要加强课程试卷库建设,大力推进教考分离。
    要以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在扩大多媒体教学比重的同时,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重视网络教学的探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精品课程、校级一类课程要建设好课程网站,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扶持力度,不同专业要有所区别,逐步扩大“双语”教学面,加强对“双语”教学质量的监控。
    5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程建设上要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要逐步建立和充实与理论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条件和手段,每个专业要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每门实验课程(包括非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要编制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指导书,要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实验建设。实验课教学方法要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验课教学手段的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以扩大学生对新技术和实验方法的了解,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重要的实验课程(项目),均要立项建设,明确规定建设的内容。要加强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形式和效果的研究与探索,鼓励创新性的实验教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类建设、分级管理”体制
    课程建设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此,学校教学委员会要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共同努力,通过课程建设带动其它教学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要继续强化“分类建设、分级管理”体制。校级一类课程在二级学院(部)一类课程的基础上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在校级一类课程的基础上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建设。教务处负责精品课程和校级一类课程的宏观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校级精品课程和一类课程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并根据各批次的建设进度,按期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各二级学院(部)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和校级一类课程建设的实施以及二级学院(部)一类课程和其它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和相关条件的建设
    学校要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精品课程和校级一类课程的建设工作。对于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确保1:1配套经费;对校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4~6万元的建设经费;对校级一类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3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实验课程(项目)给予0.3~1.5万元不同等的建设经费。在继续保证上述投入力度的同时,学校将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各二级学院(部)应根据情况配套投入经费,对于二级学院(部)一类课程,应从相关经费或创收收入中给予一定的投入。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实际使用的效益。要加强课程教学相关的条件建设,包括课程网站建设,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研究,重视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学校继续保证教改课题专项经费投入,重点支持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等为内容的研究项目,今后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的立项以及立项课题成果的应用,积极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更多的教改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和评估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及时制定或修订《浙江财经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浙江财经学院一类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做好立项建设课程的检查和评估验收等工作。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建设工作不力、建设水平不高的课程,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并向全校公布。同时,课程负责人一年内不得申报教学相关项目。
    5、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任务、检查和控制建设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批及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对各级检查、评估验收负全面责任。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对于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精品课程和校级一类课程的建设,学校给予课程建设项目组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并把课程建设成果作为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具体按《浙江财经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办法》(浙财院〔2006〕71号)执行。对于课程建设不力、建设进度缓慢、建设水平不高的课程,按本规划有关条款执行。


上一条:​浙江财经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下一条:浙江财经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