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旺 

中聘集团董事局主席

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

宁波市政协委员

国际滨海协会总会会长

1997年毕业于我校会计专业

  


从最初只有3名合伙人一起拍脑袋想办法,到现在拥有近50家分公司的大型民营企业;从最初只求按时发工资解决员工温饱问题,到如今每年仅替员工缴纳社保就多达10亿元,并且每年为1万多名应届生解决就业问题而数次获得了宁波市政府的好评……中聘的这艘大船越趋稳健,而作为它的年轻掌舵人,吴友旺这19年来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吴友旺是一位富有音乐细胞的企业家。他爱唱越剧,有大学越剧社邀请他前去给学生讲戏文,兴之所至时他还捐了一点小钱。他也会拉二胡,吹陶笛,还在某电视采访中露了一手,即兴表演了一曲《牧羊歌》。不过这几年,这些音乐的小爱好离吴友旺很远,企业做大了,忙碌和压力也慢慢见长。

采访当天,吴友旺从宁波梅山赶到市区。宁波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的战略支点城市,今年2月,由中聘集团、中科院、宁波梅山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投资建设“中科院众创空间-国际互联网广场”落户梅山,吴友旺在负责该项目。国际互联网广场以“互联网+人才+资本+平台”模式运营建设,对于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中聘来说,人才就是其最大优势。 

2012年,吴友旺与莫言、黄宏、林毅夫等荣获共青团中央 “中华年度儿女”殊荣,因中聘15年来坚持不懈地输送了近十余万大学生就业,并且解决了许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其实这已经不是吴友旺第一次获殊荣,他曾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新生代企业家”“中国长三角十大杰出新锐青商”“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等多项荣誉,是新一代浙商里的翘楚。而创业之初,吴友旺并不很清楚到底该做什么,一切全凭偶然,而一切却又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

 

儿时心愿

吴友旺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当时有这么一个词是专门来形容那些出生在农村,后因考上大学可以把户口落在城里的大学生——“鲤鱼跳龙门”。那时学校一毕业,工作是包分配的,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吴友旺偏偏没有选择留校工作,竟然跑去了创业!“一毕业,我就想着去做点生意。”吴友旺说:“做什么很偶然,但一定要赚钱,不想让别人瞧不起我,也不想让爸妈那么辛苦了。”

吴友旺出生于宁波宁海一户普通农民家中,上面有哥哥姐姐三人。家中虽不富裕,父母倒很疼爱这个最小的儿子,也总是尽量去满足他的愿望。吴友旺清楚记得,某一年小学开学,他和村里另外两个小孩一起去学校报到。结果别的小朋友都开开心心领到了新书,唯独他两手空空。老师对他说:“你想拿书是吗?那就回家让你父母把学费交了。”那一年的学费是7.5元,这对于吴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吴友旺当时只有9岁,小小年纪性格却很要强,一回家就哭着喊着要去上学。

“讨债鬼!”吴父骂儿子,心里却也舍不得。在吴友旺的注视下,父亲搬来一条长凳,站在自家的粮仓前。时至今日,粮仓的模样还清晰印刻在吴友旺心里,他记得父亲跳进了粮仓,仓库里的稻谷堆了浅浅一层,仅够淹没父亲的脚踝。吴父把稻谷装满2个蛇皮袋,推着手拉车,就去粮站卖钱。

那是一个雨天的午后,吴父在前面拉车,吴友旺帮忙在后面推车。自家距离粮站虽然只有1000米距离,但一遇上下雨,农村的泥地就成了很大的阻碍,没走多远,车轮就陷在泥里拉不出来了。后来,一个经过这里的邻居帮着父子俩把车拉出来,推去了粮站。吴友旺终于能去上学了,而风雨中吴父戴斗笠,着雨披的样子也久久让他不能忘怀。于是,要赚很多钱的志向就像是一颗种子,深埋在了吴友旺幼小的心中。

 

传奇创业

创业,以及创业成功,对于吴友旺来说,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即他生来就是要开办企业,成就一番霸业。因为纵观他的创业经历,实在太传奇。

吴友旺说,当初创业做什么其实很偶然。那时正放暑假,他四处跑市场,一心想看看有什么生意可以做。那天他刚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奔波回来,宁波的天色已经很晚了,于是他叫了一辆三轮车回宿舍。三轮车上有一份别的客人留下的报纸。吴友旺很自然地就拿起报纸翻了一翻,谁知视线忽然被一篇报道给吸引住了。那是一篇描述国外人力资源公司发展情况的文章。回到宿舍,吴友旺把报纸分享给另外两个同学,第二天大家就纷纷去了宁波各大新华书店,专门找和人力资源外包有关的材料。创业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刚开始走了很多弯路,最初盈利仅2万多块钱。”吴友旺回忆。但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历经十多年发展,集团如今一年的销售额达100亿之多。创业初期,吴友旺瞒着家里,因为怕父母担心。团队里其他两个伙伴也是这样,三人做着保密工作,想等到事业有成的那天再向大家宣布好消息。

1999年2月14日,吴友旺和他的团队上了电视新闻。也就是那一天,吴友旺的姐姐恰好在看电视,觉得眼前的小伙子怎么这么像自己弟弟。但大家还一直都以为他在医药厂上班。于是姐姐喊来了妈妈,正当母女二人对着电视机屏幕满心疑惑的时候,吴父走了过来,看了电视屏幕片刻说,这就是吴友旺!他在创业的事情这才为家人所知。父母当然是担心的,担心儿子放弃当干部的大好工作,如此机会难再得;还担心他做着家中从未有人涉及过的生意,会吃亏,会受骗。可吴友旺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拼搏人力资源”是公司最早的名字,这预示着创业三人组一心做好人力资源服务的决心。但这一块业务在当时却是无人问津,就连在新华书店也找不到只字片语的相关信息,更何况电脑网络也不曾普及,对于吴友旺来说,公司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毫无任何参考模式。

2001年,吴友旺和团队过得很艰苦,每人每月工资仅300元,作为生活费也远远不够。其中一位宁波大学毕业的合伙人,比吴友旺大6岁,因为到了结婚年龄,仅靠这点工资很难把家庭维持下去,于是不得不遗憾退出。而对于吴友旺来说,“当别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过去了。”事实上,他最后也真的做到了。

坚韧如磐石般的信念,这在吴友旺看来是一种情怀。他说:“做企业是需要情怀的,这和做生意不一样。企业家和商人在思考问题时,完全不一样。做生意追求的是今天投入明天产出,上午给了货下午一定要收到钱。而一位企业家,当你没钱赚的时候,你也会选择坚持下去,坚信有一天能赚到钱。”企业经营不能光想着明天就要有收益回报。就好像挖井,不能今天挖不到水,第二天就立马换一个地方挖。创业者要去思考和琢磨,水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吴友旺的个人魅力和经营企业的情怀感动了许多人。宁波一位老企业家见他陷入困境,于是给了吴友旺5万元做周转。对方告诉吴友旺:“看着你,我想起以前自己做企业的时候。拿着这笔钱,你日后亏了也没关系。”

2007年,吴友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中聘获得了外商投资1亿,也就在那一年,公司的 销售额达到了5千万。2009年,公司实现线上市场就业50万人,线下市场就业20万人,直接外派大学生1.27万人,共服务企业2.5万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今集团股份年产值更是高达100多亿,年销售额保持在60多亿。中聘是国内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HRBPO)企业。

它拥有总部和3家区域性总部公司及20多家分公司,客户涵盖码头交通、政府事业、电力电子、批发和零售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等多个行业,形成辐射长三角及覆盖全中国的战略格局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外包单元、互联网金融(工资)结算单元、大健康服务(后勤外包)单元产业园区(众创空间)运营单元四大单元业务体系建设。当初那位伸出援手的老企业家,也成为了集团第4大股东。事实证明他识人眼光精准,吴友旺不仅成功地把中聘这艘大船掌舵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远,与此同时他也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中聘的财富

作为一家超大型人力资源名企,吴友旺对于如何让“员工满意,管理团队满意,股东满意”的问题,有着独道见解。他深信,无论是员工还是股东,只要把财富分配好,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团队,将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就必定会收获满意的结果。

目前,中聘有股东37名,分经理多达40名,这些人都是吴友旺一个个找来的。他说:“你要去找对的人,找喜欢干这份事业的人,再把分配机制做好。”中聘的核心之一,是其薪酬体系。这是一个让大家能够感到公平公正的分配体系。该薪酬体系在业内有一个专有名词,即宽带薪酬体系。

一般企业的薪酬体系是窄带的,中聘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在中聘,级别低的员工的工资有可能比级别高的员工的工资高。比如说目前集团副总裁的工资就比董事长吴友旺来得高。副总的工资比总裁高,这在其他企业里很少见,但这恰恰就是中聘的特点。这一做法不仅体现在管理层,也涉及财务等其他职务类别。如此情况占总人数的20%-30%。吴友旺表示:“集团这样做能够留住人才。我们采取宽带政策,是因为我们认可每一位为集团付出的员工的价值。”

此外,在这19年里,吴友旺亲手编写出一套“企业基本法”,内容涵盖整个集团所有分子公司的培训体系、薪酬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行政体系、会晤体系等,将近50万字。时常会有其他行业来中聘集团考察学习,吴友旺也不忘继续聘请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为集团设计更合理合适的管理体系。

集团在成长,吴友旺也在不断学习,从浙江财经大学的专科生,到后来的浙大研究生。他说:“作为新一代浙商,我们的年龄和学历更加阳光。老一代浙商是一人持股,而我们有38个股东。无论赚了多少钱,经过几代人的流转,最终财富还将属于社会。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放弃努力,因为一个人要通过创造财富来实现其自身价值,无论这笔财富最终是否属于你。”他深信,人一辈子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方得始终。

后记:

企业发展壮大时,要是创始人能始终保持创业时的激情和习惯,那企业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转载自Amazing国际滨海协会


上一条:黄建新副校长出席桐庐校友会理事会会议

下一条:会计学院暑期实践团走访台州校友代表

关闭